視聽語言之蒙太奇:蒙太奇與其他語言規則
一、長鏡頭
長鏡頭是一種相對的說法,不是一種精確的鏡頭形式,有很強的理論色彩,但是沒有明確的定義。有理論家把長鏡頭和剪輯、蒙太奇相對立,又有理論家把長鏡頭稱為“鏡頭內部的蒙太奇”。
具體來說,長鏡頭是指用比較長的時間(有的長達10分鐘),對一個場景、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,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。顧名思義,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、占用膠片較長的鏡頭。一般一個時間超過10秒的鏡頭稱為長鏡頭。其長度并無明確的、統一的規定。
長鏡頭具有真實性
長鏡頭表現的空間是實際存在著的真實空間,在鏡頭的運動中實現空間的自然轉換,實現局部與整體的聯系,排除了蒙太奇鏡頭剪接拼湊新空間的可能性。
因此,長鏡頭具有時間真、空間真、過程真、氣氛真、事實真,排除了一切作假、替身的可能性,具有不可置疑的真實性。
長鏡頭大多應用在紀實的電影作品當中,因為長鏡頭不間斷的記錄一件事情,是觀眾感受到真實的過程。
巴贊的“紀實主義”
巴贊,法國電影理論家,影評人,法國著名電影雜志《電影手冊》創始人之一。法國迷影運動的精神領袖之一,被譽為“法國影迷的精神之父”、“電影的亞里士多德”。
巴贊批評蒙太奇理論使電影喪失了真實。在巴贊看來,蒙太奇在拍攝中把一定的事件分割為若干片斷,當把它們重新組織起來的時候,不論個別鏡頭是如何現實主義的,但敘述的實質和思想主要是從這些片斷之間的(剪輯)關系中產生的,這個結果的本源在任何具體的因素中都是找不到的。
巴贊認為,蒙太奇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點,即電影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是被動的,他們的思路,基本受導演的支配。
因此他主張電影照搬、復制生活,不應受到人的干預;因此巴贊理論也叫記錄派、寫實派、再現派。
二、視點
視點,簡單來說是攝影機的位置。
視點分類
客觀視點:攝影機作為旁觀者
主觀視點:攝影機作為主動參與者
導演視點:導演有意圖參與劇情的視點
間接主觀視點:觀眾去看的視點
三、場面調度
“場面調度”起初叫“舞臺調度”,出自法文(Mise—en—scene),其法文原意是“舞臺上的布置”,即“擺在適當的位置”。場面調度一詞被借用到電影藝術中來,指導演對畫框內一切內容的安排。
也就是指指導演員的位置、動作、行動路線及攝影機的機位、拍攝角度、拍攝距離和運動方式。
場面調度分為演員調度、攝影機調度、場景調度。
演員調度:
1.人物出場的方式(直接、間接)。
2.人物出場的主次。
3.人物出場的行動路線。
4. 演員的表演等。
攝影機調度:怎么拍,景別、角度、構圖、運動方式、固定等。
場景調度:燈光、煙霧等
場面調度的方式
1.縱深場面調度
即在多層次的空間中配合演員位置的變化,充分運用攝影機的多種運動形式,例如跟拍一個人物從一間房間走到屋子深處的另外幾個房間。這種調度利用透視關系使人和景的形態獲得較強的造型表現力,加強三度空間感。
2.重復性場面調度
在同一部影片中,相同或近似的演員調度或鏡頭調度重復出現,會引起觀眾的聯想,領會其內在的聯系,增強感染力。包括三種情況:一是演員調度和鏡頭調度都重復;二是演員調度重復,鏡頭調度不重復;三是鏡頭調度重復,演員調度不重復。
3.對比性場面調度
把相同或相反的事物加以比較或襯托,可以使對比的雙方相得益彰,從而更生動、更鮮明地顯示出各自的性格和特點。如調度上的動與靜、快與慢再配以音響的強弱、光影的明暗則會使氣氛更為強烈。若再配以音響上強與弱的對比,或造型處理上明與暗、冷色與暖色、黑與白、前景與后景的對比,則藝術效果會更加豐富多彩。
4.象征性場面調度
即借助場面調度寄托某種寓意或象征某種事物的內在涵義,把深層次的思想隱藏在外在的形象之下,將一些不便直說的情理轉化為婉轉含蓄的形象,讓觀眾去感知、去思索、去意會,從而產生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。